伊朗高原的崇山峻嶺與沙漠盆地,構築了一道限製軍事衝突規模的地理屏障線上股票配資平台,而全球原油市場的結構性過剩與新能源替代浪潮,正在迅速消化地緣風險溢價。
伊朗的地理環境與資源稟賦
伊朗的核心原油設施並沒有分散在複雜的山地地區,而是高度集中於西南部的胡齊斯坦省(該省原油產量占全國的80%)以及波斯灣沿岸的狹窄平原地帶,這些區域遠離以色列常規軍事力量能夠觸及的範圍。此外,伊朗的經濟結構也製約其在戰爭方麵的意願。伊朗的原油收入在外彙總收入中所占比例超過一半,其已探明的原油儲量高達1545億桶(位居全球第三),天然氣儲量為33.7萬億立方米(位居全球第二)。一旦衝突升級導致能源設施遭到破壞,將直接切斷國家的經濟命脈。
原油的供應風險與價格波動
6月13日,以色列空襲伊朗核設施後,市場隨即出現恐慌性買盤,Brent原油價格單日暴漲8.4%,達到75.5美元/桶,創下3年來的最大漲幅。此輪價格波動主要受到三重心理預期的驅動:
其一,霍爾木茲海峽斷供恐慌。霍爾木茲海峽承擔著全球21%的原油貿易量(約2100萬桶/日),一旦伊朗采取極端措施封鎖該海峽,油價可能會飆升至120~200美元/桶。
其二,伊朗產量中斷預期。目前伊朗的原油產量為330萬桶/日(占全球產量的3.4%),出口量約為150萬桶/日。6月14日,以色列對伊朗布什爾省的兩家煉油廠發動襲擊,盡管此次襲擊尚未造成實質性的減產,但卻進一步加劇了市場對伊朗原油供應脆弱性的擔憂。
其三,風險溢價重估。據機構測算,當前油價中已經包含了5~8美元/桶的地緣政治溢價。如果衝突持續,這一地緣政治溢價可能會擴大至15美元/桶。事件發生後,期貨市場上的空頭平倉量急劇增加,WTI原油期貨近月合約與遠月合約之間的升水幅度擴大至7.2美元/桶,反映短期市場麵臨擠倉壓力。
中長期油價回歸基本麵邏輯
盡管短期內油價波動劇烈,但三大核心因素將推動油價回歸理性區間:
其一,OPEC+擁有豐富的政策調節手段。OPEC+目前持有超過500萬桶/日的閑置產能,其中沙特阿拉伯(220萬桶/日)、阿聯酋(120萬桶/日)可快速釋放。7月,OPEC+的增產計劃開始實施,日增量為41萬桶,在必要情況下,增產速度能夠加快至100萬桶/日,以此來填補可能出現的供應缺口。
其二,非OPEC國家存在增產潛力。美國頁岩油的盈虧平衡點已降至54美元/桶,在當前較高油價的刺激下,美國原油產量已達到1310萬桶/日。此外,加拿大油砂、巴西鹽下油田以及圭亞那的新項目合計能夠提供80萬~100萬桶/日的增量,這些新增產量在全球原油供應中起到了穩定器的作用。
其三,庫存與需求的雙重製約。全球原油庫存目前仍處於高位,美國商業庫存為4.4億桶,較5年均值高出3%;中國的戰略儲備已達9.5億桶,進一步采購空間有限。需求端,由於全球經濟疲軟,IEA預計2025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速不足100萬桶/日,這一增速創下疫情後的新低水平。
新能源替代削弱原油的地位
能源轉型正在從根本上改變原油的需求結構。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在總發電量中的占比突破35%,電動汽車的滲透率也達到25%。
兩大趨勢對原油形成長期的替代效應:
一是交通領域電氣化加速。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占比已經超過40%。數據顯示,每增加100萬輛電動車,就會削減15萬桶/日的原油需求,這一削減量相當於伊朗出口量的10%。
二是核能複興保障基荷電力。全球範圍內正在新建48座核電站。核能發電具有顯著優勢,其90%以上的容量因子遠遠優於風光發電的間歇性特點。歐洲已經通過了《核電法案》,將核能視為零碳轉型的核心力量。
地緣政治溢價存天然衰減性
歐洲央行的研究顯示,“9·11”事件後油價急劇暴漲,然而在短短14天內便回吐25%的漲幅;2022年,俄烏衝突引發油價飆升,同樣在8周之後回歸到衝突前水平。這充分說明,市場對於風險的過度反應往往會迅速被基本麵情況所修正。就當前局勢而言,此次衝突並未波及伊朗的核心產油區域,更沒有造成霍爾木茲海峽的實質性封鎖,所以,由此產生的溢價消退速度很可能比預期要快。
地緣政治危機從來都不是油價上漲的唯一推動因素。當市場過度聚焦於衝突帶來的影響時,卻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基本麵變化。如美國頁岩油井架數量正在悄然增長,目前已增至624台,較年初增長12%;同時,新加坡能源結構也在發生變革,燃油發電占比已降至18%。
原油的戰略價值正隨著能源多樣化的發展而逐漸衰減。這一規律在曆史中已得到反複驗證:戰爭溢價終究會消散,而決定原油長期價格走向的最終因素是供需天平。
當德黑蘭上空的硝煙逐漸散去,交易員終會發現:真正重塑全球能源版圖的並非中東地區的導彈線上股票配資平台,而是來自休斯頓的頁岩鑽機以及上海的新能源汽車生產線所代表的能源發展新趨勢。(作者單位:國金期貨)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領先配資排行_十大配資平台_十大可靠的配資公司觀點